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其他品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 其他品种

重大突破!国内首款空山牛专用育种芯片下线

发布时间:2025-09-06 23:23:42点击量:

  早在2021年,中央、国务院发布《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确定生物育种技术是“创新攻关”行动的核心。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构建“5+2+3”产业体系,将生物育种列入全市19个重点产业链之一,致力打造秦巴地区特色种业创新发展高地。

  8月27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肉牛创新团队、“十四五”牛育种攻关工作会暨牛育种芯片发布会在我市举行。会上发布了空山牛本品种选育液相芯片,这是国内首款空山牛专用育种芯片,也是国内第三个、西南地区第一个地方牛育种芯片,结束了黄牛育种“凭经验、看长相”的时代,更标志着巴中生物育种取得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历经2000余年养牛史的通江,培育出了性状独特的地方黄牛——空山牛。2024年,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通过,空山牛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正式成为国内第57个地方黄牛资源,这也是我市继南江黄羊之后的第二个“国字号”畜禽品种。

  《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提出,我市通过深入实施“种子”自给等“十大工程”,率先在西南地区建成肉牛种源基地,率先在全国山区构建肉牛产业全链地方标准体系。

  特别是在“种子”自给工程上,目标同样清晰:建成空山牛资源场及保护区,培育空山牛纯种及杂交母牛6万头;建成西门塔尔牛繁育中心2个、海福特牛繁育中心1个,引进海福特母牛5万头以上;建设肉牛特色镇100个、打造母牛扩繁示范村1000个、带动能繁母牛养殖户2.5万户;新增母牛存栏16万头,种源自给率达到80%以上。

  ,是四川第一个地方黄牛育种芯片。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牛业科学研究所易军研究员、王巍研究员牵头带领团队与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李林祥领衔的肉牛科研团队建立了联合攻关团队,于2023年10月启动研发,2025年5月18日,第一批育种芯片成功下线。该芯片是国内首款空山牛专用育种芯片,也是国内第三个、西南地区第一个地方黄牛育种芯片。

  在8月27日举行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肉牛创新团队、“十四五”牛育种攻关工作会暨牛育种芯片发布会上,巴中市委人才办还为巴中市肉牛创新团队进行授牌。在四川肉牛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总畜牧师、牛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易军看来,牛育种芯片发布和巴中市肉牛创新团队授牌等,对高质量推动我省生物育种、种业高地的打造和发展、“1+1+8”建圈强链的万亿级畜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研发过程中,研究团队对约550头空山牛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的GWAS分析,整合57个其他牛品种数据进行群体分化研究,捕获了与空山牛独有表型性状关联和品种特征的基因突变位点。通过评估,筛选出与空山牛生长发育、产肉量和牛肉品质密切相关的功能位点50K,开发出功能较齐全的空山牛基因组选择液相芯片。

  易军说,会上发布的空山牛本品种选育液相芯片“空山牛1号”50k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全面国产化替代,自动化程度高,结束了黄牛育种“凭经验、看长相”的时代,为科学设计育种方向,提供了经济、高效的分子育种工具,为我国牛种资源保护、肉牛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我省、我国肉牛育种方面具有里程碑式、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立足全国第57个地方黄牛品种——空山牛等特色资源品种和产业基础优势,将巴山肉牛列为全市农业产业六大主攻单品之首,锚定“力争早日坐上全省肉牛产业头把交椅”目标,制定专项发展规划,编制全产业链图谱,出台“牛十条”政策措施,创新能繁母牛保险、“活体抵押”等特色金融产品,系统实施巴山肉牛“十大工程”。

  我市还不断延长产业链,做细加工端,持续提高肉牛产业附加值,建成区域大型肉牛交易市场2个、年屠宰3万头专业化屠宰场1家、年加工8000吨牛肉加工企业1家,并在成、渝等中心城市布局巴山肉牛直营店近20家,构建起“养殖+屠宰+加工+营销”的全域全链产业体系,“巴山肉牛”成功入列“四川品牌培育工程”。

  我市将“攥紧种业芯片”作为推动巴山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由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牵头,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3家单位共同合作,成功申报畜禽种业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立全省首个市级肉牛创新团队,积极支持肉牛科技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并争取实施盆周山区肉牛生产降本增效关键技术集成转化应用和扩面推广等一批科技项目。目前,空山牛雪花牛肉试验成功培育出国标4级雪花牛肉,FTMR饲料配方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元杂交牛生长速度较空山牛纯种提升45.91%。